《血战钢锯岭》主要讲的是二战时期美日双方在冲绳岛战役时期,最为惨烈的钢锯岭大战期间发生的事情,当然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战争中英勇抢救队友,不顾自身安危,硬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出了一个连队的故事。 电影对战场描述的非常真实,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血腥的场面,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是看完后也适应了,真实的战场就是如电影描述的一样。 题目中说到的是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就是美军上钢锯岭的时候攀爬的网,日军一直没有破坏掉,按照正常的作战,应该是破坏掉那个网,不让美军上来,这样日军就能更好地守住阵地。 其实一开始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日军不破坏那个网呢?是不是电影里面没有想到这个细节呢?或者这个情况是不是不符合事实呢? 后来想了一些,也参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才发现这个情况确实符合史实,但也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如上图,只不过电影的描述夸张了一些,实际上的网要比电影中的网低了十多米,这样就可以解释了。因为如果真的是电影中的那么高的网,我想日军指挥官肯定会去破坏,在什么时候呢?就在美军放一波人过来进攻的时候,一旦破坏了这个网,美军要重建起来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这个时候发动突袭,那么上来的那部分美军就只能被歼灭了。而美军要增援的话,光是重建攀爬的网就要费很大的力气,所以除非日军指挥官是个白痴,否则肯定会去破坏。 也正是因为攀爬的距离不大,所以破坏也没什么意义,日军的目的就是放美军进来和自己打近身搏斗,这个战术基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成为了日军对付美军的标准战术。 最典型的就是硫磺岛战役。 在硫磺岛战役之前,日军基本都喜欢在滩头和美国人死磕,但是事实证明,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在滩头虽然能够一时间把美军阻击在滩头阵地,但同时日军也成为了美军舰炮和飞机的活靶子,基本上多少死多少。所以在硫磺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采取了直接放美军通过滩头,而把防御重心放在了岛内的山区防御工事的作战思路。在这一作战思路的指挥下,日军在硫磺岛的结果就是,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伤亡居然超过了日本。相对来说,美国的对于士兵这种伤亡惨重是难以承受的。 而在硫磺岛战役之前,每次作战的结果都是日军伤亡大于美军,也就只有硫磺岛战役,出现了美军伤亡超过日军的情况。这一作战思路也为其他日军将领所领会,所以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的作战思路基本就是放弃滩头阵地,把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岛内的山区,引诱美军深入日军阵地,与之短兵相接,从而更好地杀伤美军。 冲绳岛战役也基本是这样做的,日军在滩头基本没有和美军打,直接放美军进了冲绳岛,而当美军进入到冲绳岛山区的时候,才发现日军早就在这里挖好了纵横交错的防御工事,凭借着防御工事,日军把美军一度打的非常惨。 其实放弃滩头阵地,把美军引入岛内山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美军的舰炮、飞机、重型火炮等武器很难发挥作用,而战争后期,日军的火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直接和美军拼火力,是肯定会吃大亏的。 所以钢锯岭的情况,也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战况。白天美军占领地面阵地,只要美军进来,日军马上反扑,这个时候美军的火炮都起不了作用,毕竟真的打过去会连自己人也一起炸死。然后美军火力覆盖阵地,日军撤进山洞,再等美军上来,美军上来以后再反扑,美军再火力覆盖,日军再争夺,如此反复。 当然,也是因为钢锯岭所在的位置是冲绳岛的制高点,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也就成了美日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如果不拿下这个阵地,那么日军就可以在这里架设大炮不断地轰击美军,这对于美军来说威胁极大,所以必须拿下,当然这里日军也是重点布防。所以就有了反复争夺阵地的惨烈战况。 所以以上情况也就能够解释日本人为什么不砍断绳索的——其实坡面落差并不大,没有电影描述的那么高,如果有那么高,那么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狙击美军。或者放美军进来以后破坏这个网,至少也能迟滞美军的进攻。实际情况是日军颇不破坏都没什么意义,还不如留着放更多的美军进来,打近身战。 冲绳岛战役的惨烈是空前的,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同时,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也是二战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了。 鉴于此战美军的惨重伤亡,最终也促使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毕竟如果是日本本土作战的话,那会相当于多少个冲绳岛战役呢? 如何看学习通网课 https://www.wuxidr.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