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5影视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www.5416.xyz 近期,市场剧烈震荡。 “宁组合”和“茅指数”已从轮流上阵PK的关系演变成了“难兄难弟”。 数据显示,上周五个交易日(8月30日-9月3日),“宁组合”暴跌9.3%,“茅指数”则跌去了4.2%。 当信仰不再,亏钱似乎成了唯一的主题, 于是“无效上班”火了。 那么对于小白来说,眼下还能不能买基金了?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9月4日)市场上新成立的“固收+”基金(仅统计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就已经超过500只。 由于太过火热,部分“固收+”基金还开启了限购模式。 8月13日,国寿安保稳寿混合公告暂停大额申购; 8月12日,太平睿安混合公告暂停大额申购; 8月11日,申万菱信安鑫智选混合暂停申购; 那么固收+基金到底是什么? 一、什么是“固收+”基金?“固收 +”,主要是由“固收”和“+”两部分组成。 “固收”通常是指相对收益确定性更强、风险更小的债券类资产。 “+”主要是指固定收益类资产中含股权的可转债、权益资产中的股票二级配置及交易、股票定增等风险相对较高的权益类资产。 “固收 +” 产品便是以优质债券资产作为底仓,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资产(股票、可转债),追求中长期稳定增值的绝对收益。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固收+”并无一个明确的区隔,市场上可以归为此类的产品有: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简称“一级债基”)、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简称“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低仓位灵活配置基金、积极投资可转债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量化对冲基金、偏债FOF基金。 但考虑到数量、可统计性等因素,一般提到“固收 +”产品,主要是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 二、“固收+”基金的优势在哪?相较于债券基金,“固收+” 配置股票、转债等权益类资产的特性,让其遇到上涨行情,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相较于偏股型基金,“固收+” 利用债券去构筑资产安全垫,有稳定的票息收入或套利收益,遇到下跌行情,组合回撤幅度相对较小。 简单来说,“固收+”基金“进可攻,退可守”,产品既继承了债券基金稳健的优点,又具备权益类基金那样的收益弹性,风险和收益适中。 三、“固收+”基金的收益如何?数据显示,截至9月4日, 1000多只“固收+”基金(仅统计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近一年平均收益率为7.75%,九成以上产品收获正回报。 排名前面的华商丰利增强定开和华商信用增强,现任基金经理均是厉骞。 其中,第一的华商丰利增强定开A成立于2016年9月,近一年收益率为74.60%。 不过这只基金的规模较小,最新基金规模仅0.44亿元。 华商信用增强A,成立于2015年9月, 近一年收益率为57.58%,最新基金规模1.3亿。 和华商丰利增强定开A相比,这只基金在债券、股票的投资比例上不尽相同,但十大重仓股同样包括首钢股份、马钢股份等。 (华商丰利增强定开A十大重仓股) (华商信用增强A十大重仓股) 两只基金在近一年的最大回撤也相差不多, 控制在了6%左右。 排名第三的是曾建飞掌管的前海开源可转债,近一年收益率为47.84%。 这只基金成立于2014年3月,最新基金规模1.25亿。 业绩上,近1年、2年、3年、5年的收益率均大于同类平均水平。 二季度报显示,前海开源可转债基金资产配置中,77.05%为债券,14.78%为股票。 十大重仓股包括三花智控、当升科技、三角防务等。 其近一年以来的最大回撤为12.69%,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靠前,但相比权益基金动辄腰斩的记录依旧小很多。 小提示: 基金回撤率,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产品净值从最高点开始回落到最低点的幅度,即亏损幅度。这是一个历史指标,比较的是基金过往净值; 回撤越小越好; 回撤和风险成正比;回撤越大,风险越大,回撤越小,风险越小。 四、固收+产品一定不会亏损么?“固收 +”产品虽然以追求稳定收益为主,但“+”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厚投资收益的同时,也间接不可避免地放大了风险。 也就是说,“固收 +”产品也有亏损的可能。 比如,近一年业绩中(截至9月4日),排名最后的华商双债丰利A,亏损幅度达到10.32%。 虽然现任基金经理,和排名靠前的华商丰利增强定开A和华商信用增强A一样,都是厉骞。 但这只基金在去年年底“踩雷”违约债,造成净值出现较大波动。 五、“固收 +”产品适合哪些人? “固收+”基金通过一定比例的股债搭配,可以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很好的降低净值波动。 比较适合希望从股市分享收益,但又不愿意冒太大风险的基民。 尤其是在震荡行情中,进可攻,退可守的“固收+”策略基金配置价值凸显。 但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 “固收+”类基金虽属于中低类风险产品,却仍有亏损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完全无法接受亏损的人来说,建议不要入手。 投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以上基金品种均不成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