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诺 安史之乱,权力迅速真空化和割裂化,并同 佛教迅速在社会各个肌体进行扩张。 中唐几任皇帝试图借用佛教力量,却浑然不知被其势力所利用。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 刑部侍郎韩愈一听到消息,立刻上书,赌上性命,直言:荒诞! “东汉始有佛教,可自汉明帝以后,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到了南朝,宋齐梁陈,信奉佛教的元首倒是越来越多,可惜与之相对,人的寿命与国祚却愈发短暂。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韩愈《迎佛骨表》 好家伙,这不是公开诅咒我大唐国运不长久吗? 唐宪宗雷霆之怒: 大胆韩退之(韩愈表字),给朕滚到潮汕吃海鲜去! 大文豪韩愈就拖着一家老小,一路向南去了... 走到蓝田时,一人飘然而至,仔细辨认,竟是出家多年的侄孙韩湘。 韩愈禁不住老泪纵横,口诵名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老韩回望秦岭,飞雪茫茫,十分凄凉,心里边苦苦的。 韩湘安慰叔祖:“与其去岭南喂蚊子,不如跟我去华山修道,这些年我跟着道友,赚大发了呢!” 其实韩愈和李白一样,内心有着私密的小执念——长生不老,修仙得道。 逢此仕途阑珊之际,心中再次扑腾起小火苗。 便跟着韩湘上了华山。 韩愈想学李白,学得了文采,却学不了胆气。 老李可以在蜀道中穿梭,豪迈写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老韩,就只能一步步挨到华山之巅, 独临悬崖,进退两难,竟跌足大哭... 韩湘一看老韩这副熊样,着实带不动啊,不再言修仙之事。 老韩很没出息朝云端发出一封“SOS邮件”。 幸好,那封“SOS”邮件被逡巡上网的华阴县令截获,一看是韩愈的求救信,吃了一惊,赶紧安排滑竿上山救援。 韩愈收了收眼泪,打脸下山:咱还是先聊聊潮汕海鲜的事儿吧! 韩愈画像 这样的人生短板,其实并不妨碍韩愈的正面形象。 简单来讲,韩愈是一个励志典型。 出生不到两个月,没了娘; 3岁时,身为秘书郎的父亲也病逝于任上; 大哥韩会不忍小弟挨饿受冻,主动承担起父亲的角色,与媳妇一同抚养韩愈,视同己出。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韩家的厄运依然在延续。 六年后,大哥也故去了。 年方9岁的韩愈跟着寡嫂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进入到青年时代,韩愈没有别的选择,口里哼着小曲“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一顿小碎步进了考场... 只是,连考三次,均名落孙山。 长安物价太高,韩愈有点扛不住了,为了糊口,上街打零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一位远房兄长认识了名将马燧。 马燧是个人物,在平定藩镇之乱和吐蕃叛乱时,立有大功。 这人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却有一个优点:爱读书人。 看到韩愈这种“蹉跎后进”,有心提携一下,遂祭出“举荐+资助”两大法宝。 有此“顶流”站台,24岁的韩愈一飞冲天,进士及第。 但别被历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蒙了心,以为金榜题名时就是人生赢家之际。 考上公务员仅仅是另一段蹉跎岁月的开始。 在唐代,科举只是获得身份认证的一项基础考试——不包分配的,类似于今天的高考。 你若想进入更高层级的圈子,或者想直接步入京官行列,必须再通过吏部的铨试 (等同于国家公务员考试) 。 在公务员考试中,“科举认证”的青年,要面对来自门荫 (关系户、官二代) ,流外入流 (胥吏、基层公务员) ,军功授勋等渠道的竞争对手。 韩愈没想到,“考霸”竟成为了自己命里的标签。 从25岁到33岁,九年时光断断续续连考四次,方才捞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 这仅仅是一个学官,从七品,职位不高,相当于国家大学的入门级讲师。 靠着微薄的底薪和课时费过活 。 但你要知道,天子脚下,长线的资源和机会,远比短期的收益与好处有价值。 大学讲师,没机会涉足到政坛大事,却可以通过诗歌文章这种高雅工具,结识权贵豪族。 而且在特别讲究师徒传承的儒门,你甚至还可以迅速打造自己的粉丝群体—— 在他们眼里,爱豆的才艺不是能歌善舞,而是诗文两开花,要口若悬河,更要妙笔生花。 韩愈是真有才,数年工夫,就聚拢到一批“死忠”,如张籍、李贺、贾岛、孟郊 。 这些人在当时尚寂寂无名,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则让人生出“人以类聚”的感慨。 正是因为收了这批优秀弟子,韩愈才有底气挥笔写下《师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不要以为这就是一篇需要“全文背诵”的网红古文,放在当时,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此篇,毫不为过。 韩愈摈斥了形式上的“尊师授业”,延展到“终身学习”的境界。 韩愈因材施教,为众弟子量身定制发展计划,成材率几乎100%。 后世大概只有欧阳修收徒与之不分伯仲,巧的是,二人同属“唐宋八大家”,又承前启后一般推动了古文运动。 惬意的师徒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韩愈实名举报京城行政长官、皇亲李实,控告他封锁舆论,知情不举,任由饥民流离失所。 不料被李实反咬一口,一纸贬书直接下放到了广东西北部的阳山。 按理,有唐一代,贬官岭南基本也就宣告了仕途终结,除非一种情况: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您可真猜对了,一年不到,长安方面的诏书就发到了阳山。 老皇帝(唐德宗)快不行了,小皇帝(唐顺宗)众望所归,所以,需要广撒恩惠,何况韩愈这样的有才之人。 很快,韩愈以火箭般恢复了国家公务员待遇,返回长安,开启了人生高峰。 十多年里,一路飙升,从八品升至五品。 50岁那年,知名地方军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与中央决裂,顶风叛乱,为所欲为,甚至想操控皇帝,不断派人入长安搞恐怖活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副相裴度身负重伤。 眼看两个老同学遭此横祸,韩愈十分激动,连夜写就名篇《论淮西事宜状》。 在文章中,韩愈表露出一介书生不俗的政治洞察力与军事判断力,直接点醒当今皇帝(唐宪宗): “(淮西)所有情况都是明朗的,唯一不明的是皇上您的决心!” 唐宪宗一听:哟呵,还用上激将法了? 当即任命裴度全权负责征讨叛乱事宜,韩愈作为参谋,随军出征。 一路上,韩愈都在老同学耳边叨咕:“吴元济向来轻视官方,把精锐都派到了前线,大本营蔡州定然空虚,只需给我少量人马,就能吃掉他!” “精锐?”裴度一笑,自认比不过李云龙,“老子就是不打精锐!” 韩愈无语,只能干着急。 事实证明,韩愈的判断是对的。 裴度没行动,官军另一路统帅李愬差不多同时想到了此招,深谙“兵贵神速”的他,火速进兵,成就历史上一大奇袭战例——雪夜下蔡州。 班师回朝之际,裴度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韩愈劝道:“明公不必如此,有没有功劳,还不是一支笔的事?” 唐宪宗早前安排韩愈随军听用,就是要让他见证全过程。 事后,韩愈完成一篇纪实报道——《平淮西碑》。 平淮西碑 拓片 局部 字里行间,文采飞扬,把平定吴元济的功劳大部分都冠在了裴度头上。 此文一经发酵,长安群众大哗,纷纷点赞裴度是“再世诸葛”。 李愬是个忠厚君子,对此并不以为意。 然而李夫人,却受不了这种腌臜气。 她是唐德宗外孙女,也就是当今唐宪宗的表妹。 用了女人惯用手法,一哭二闹三上吊,在宫中好一顿折腾。 唐宪宗扛不住了,命令毁掉韩愈版的《平淮西碑》,另让人重写。 这大概也是韩夫子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污点。 这茬,唐宪宗也没有放在心上。 但很快,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迎佛骨”事件,直接撞到了枪口上,老韩被贬潮州。 唐宪宗毕竟还算一代英主,消气之后,又思量韩愈其实并没有那么讨厌,顶多就是用词不当,初衷还是好的嘛。 本着我朝宽大为怀的法律政策,重新起用了韩愈。 把他从潮州调回到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 不久,干脆直接召回到长安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 这差不多是学而优则仕的顶级职称,仅次于宰相与翰林学士。 随之而来的,韩愈的“文名”到达顶峰,各种约稿求稿不断,甚至不惜重金求他撰写墓志铭。 同时期的刘禹锡曾不无羡慕嫉妒恨地描述韩愈“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不动工资就能过生活的人,大写的服! 这时,地方上出了篓子。 河北藩镇成德发生兵变,朝廷无力顾及,打算认可这一既成事实,派出特使前往安抚。 谁来当这个特使呢? 大臣个个都是猴精, 一阵可怕的沉默。 “老夫愿往!” 是韩愈打破了沉默。 新皇唐穆宗大喜,发了通告,表彰韩公的先进事迹。 韩愈的忘年好友元稹进谏道:“韩愈为文章巨子,国家宝藏,怎可轻易进入虎狼窝?一旦有失,只怕大唐以后的文脉就要断了。” 唐穆宗幡然醒悟,让元稹追赶已经出发的韩愈。 晚年的韩愈早已摆脱了中年的书生意气,一把推开元稹。 白发苍颜,慨然自若,大踏步赶往成德。 赶到成德时,叛军首领王庭凑摆出“鸿门宴”,刀枪如林,想吓退韩老头。 都说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千古第一大智大勇之人,却少有人知书生韩愈也靠着耿耿铁骨,谈笑风生,劝导叛军。 王廷凑被震撼,当即决定归顺中央。 本来,老韩可以就这样完美结束辉煌的一生。 可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又一次破防了。 起因—— 很多中国文人都摆脱不掉的,好色。 同时代的元稹、白居易在这方面就做出过不俗表率。 但是,韩公可谓“色”到了极致。 年纪大了,折腾起来愈发费劲,可又好这一口。 遂不晓得从哪朝哪代的著作中收获一记良药:火灵库。 怎么讲? 以经过加工可食用的硫磺粉末为药引,取适量搅拌入粥,每日先喂食家中饲养的公鸡,同时禁止公鸡与母鸡交配,任硫磺拌饭在公鸡体内酝酿。 三年之期,该公鸡吃得膘肥体壮,一肚子硫磺,就差点火炸裂了。 这时,厨子杀鸡炖食。 好吃?应该不错吧?! 韩大人每隔一天就来这么一只“硫磺炖鸡”。 吃鸡之后,韩公威力大增,每夜……略去三千字。 人真是可恨的动物,为了自己那点儿事,居然禁止牲畜交配。 很快,报应来了。 其实这硫磺物什,原本脱胎于魏晋名士常服用的“五石散”,服后的确能神清气爽、满血复活,逻辑上说得通。 五石散配方,网上找的,可别信 万事就怕“极端”二字,魏晋名士嗑药至死者,大有其人。 后世之人倒好,直接忽略这条记录,只看疗效。 韩愈早生了700年,他不知明代李时珍在书中清楚记录: “硫磺,纯阳之精,赋大热之性,能补命门真火不足,盖亦救危妙药也……” 其后又一笔转折—— “……含猛毒,为七十二石之将,故药品中号为将军。” 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年五十七岁。 韩愈石刻像 后世有人替韩愈鸣不平: 堂堂文豪,居然可以死得这么难看? 一定有猫腻! 大伙儿联手推测分析: 其实韩愈服用“火灵库”并非为了肉体欢悦,而是保证自家能繁衍更健康的后代。 史载,韩愈一家寿命不永,两位兄长及嫂嫂皆早逝,唯一给予厚望的侄儿韩老成,也死在他前。 为了不使韩家香火断绝,韩愈铆足了劲,想在有生之年多来几次“造人运动”。 这种说法仅为推测,算作茶余饭后谈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