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一 https://www.xianjian520.com/ 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这不难理解,货币政策之于一个国家,其作用是让所有“良性经济主体”都能感到资金获取稳定、舒适;财政政策则应当通过税收差异性,体现国家对不同产业的不同态度。但现在看,中国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的同时,也出现重大偏移,这个偏移在于:央行正在通过“刺激信贷倾斜”的货币手段,以期达成更多的结构性政策效果。 比如过去数年,为强化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央行公示一系列指标——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年度增幅、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等,达到这些指标,央行则予准备金、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还有脱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涉农领域,等等。总之,货币政策越来越多地倾斜于结构方向,以金融数量优先、价格优惠方式进入国家战略领域。 毫无疑问,央行在此方向正在进一步发力。2021年11月8日,央行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祭出“金融撬棍”——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而它实际又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该工具的具体内容大致是:(1)央行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大致等于同期限贷款的LPR;(2)有资格参与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先放出贷款,然后按贷款本金的60%向央行借入资金,央行给予金融机构的利率为1.75%;(3)参与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4)参与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并同时披露该贷款所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必须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核实验证,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5)央行希望以此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中国经济绿色发展。 当此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亟需央行发力激励内需之际,央行并未普遍“降准降息”,而是通过结构性政策,定向增加货币供给、定向降低贷款利率,把水更多洒向未来,这显然也是一种“跨周期调节”的方式。值得称赞。 问题是:该结构性政策会不会从总体上提高货币供给、拉低贷款利率?理论上讲,应当给予肯定的回答。至于程度,要看有关“碳减排贷款”目前能有多大的存量规模;至于何时才能对总量构成影响,还要看第三方专业机构核实验证的进度。所以应当看到,针对碳减排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还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逐步发挥作用。 正所谓“远水不解近渴”,货币政策毕竟是总量政策,所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守正创新。首先要关注中国经济整体货币需求,切忌因过度追求结构性宽裕,而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大面积干旱。所以,建议央行将所有结构性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增加单独立账,并剔除这部分流动性之后,再去观察金融市场流动性是否足够,避免结构性数量干扰总量观察,避免中国经济出现大面积“旱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