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整形价格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蔡婉君符俊 虫茶在中国的饮用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19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今年第一批虫茶已经“落地”,不少村民开始收集、筛选,送去工厂加工。日前三江虫茶制作技艺获得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者来到该项目公示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能勋的三江虫茶生产基地,探寻这一神奇的制作技艺。 相传,三江虫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在湘黔桂三省交界一带的农民,把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子的排泄物制成虫茶,至今流行。“虫茶”又被人称为“龙珠茶”,是生活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喜欢饮用的特种茶。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杨能勋在林溪镇弄团村的生产大棚中。只见这里山高水长,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而生产虫茶所使用的原材料钩藤、化香树、糯米藤等就生长于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向我大伯学习制作虫茶的,现在已经带动了二十几户农民从事虫茶生产。”杨能勋一边采摘钩藤,一边侃侃而谈。三江虫茶的制作技艺完全是一项独特的“生物工程”,其程序是把自然发酵的原材料叶子放在生产大棚,引诱化香夜蛾、雪疽夜蛾飞来,并在此产卵。等到夜蛾幼虫破卵而出,它们就会蚕食腐熟清香的叶子,并产生排泄物,他便收集这些“油茶籽”,晒干过筛,高温炒过之后便成为了虫茶。 归乡创业后,杨能勋把虫茶的生产更为科学化、标准化。作为三江虫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经常去到各个乡镇,免费教村民三江虫茶制作技艺,动员村民们一起加入生产的队伍中。在他的传帮带下,更多的人掌握了这一技术,并作为致富增收的手段。 山高生珍稀,秀水育名茶。“三江县估计有500户人家从事虫茶生产,三江虫茶的销售一年比一年好。”杨能勋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生产三江虫茶的大军中,地方标准的虫茶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准备出台,相信不久的将来,虫茶这一杯中尤物,将飘香万里。 (文章来源:柳州晚报) ![]() |